首页 > 学会文丛

积极借力海外投资基金跨国并购 努力开辟吸引外资新途径

发布日期:2019-07-07 02:00:00

 

作者:陆  拯[1]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跨国公司投资出现新动向,我国利用外资面临新考验和新机遇。最近,海外投资基金立源投资从美国带来4个公司项目来沪寻找投资机会,我们在交流和座谈中发现立源投资在带来项目的同时,也提供了在新形势下利用外资新的思考方向。

一、立源投资的运作模式及带来的投资项目情况

      立源投资是美籍华人贺将波(其父贺邦墉在解放前曾为当时的中国政府在美国设立和管理基金)1993年创办的,是一家专注于亚洲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目前管理有8.5亿美元的资产。2005年立源投资开始投资和关注我国(《20世纪经济报道》和《第一财经日报》当年对其都有过深度报道),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立源投资加快进入我国步伐,并把国际化程度高、商务环境好的上海作为他们投资发展的首选之地。立源投资的运作模式主要是致力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与中国在技术、渠道、市场等方面形成落差的比较优势进行企业并购与整合。一方面,选择海外公司,保留公司在国外的品牌、研发和销售渠道,帮助它们将生产和加工环节搬到中国,从供应链和员工入手,进行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利用中国高效的生产和新兴的市场,使企业重新进入快速成长的通道;另一方面,帮助高速成长的国内企业在美国市场上寻找潜在的品牌、渠道以及技术合作伙伴,创造协同效应,将国内企业成功转型为全球化公司。

       立源投资的运作模式在我国已有成功的案例。2005年立源收购了全球第二大高安全性施封锁具及安全设备的供应商泰尔顿集团(美国国防部的安全合作伙伴之一,也是世界上众多500强企业的物流供应商),并于2006年将泰尔顿在美国的工厂和部分实验室、研发中心等搬到江苏吴江,带动了当地的投资和就业,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这一次立源投资又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海外企业并购的机遇,带着四个公司项目来上海寻求投资机会,我们积极研究对接和合作。

二、相关启示

       近年来,各类投资基金和PE在我国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上海的各类投资基金就有上千家,这些基金对市场有极强的敏感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整合的重要推动力量。立源投资用专业化的全球视野参与配置国际资源,恰当地利用不同国家在不同生产要素上存在的比较优势和其中的市场机会,适时的满足了全球化和后危机时代国内外各方的需求,其做法给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外资工作带来有益启示:

       一是吸引外资的对象上,要重视欧美日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中小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引进外资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否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呢?比如,对大企业引资过分偏重国际500强,中小企业引资主要来自港澳台,对欧美日的中小企业没有较好的途径与办法。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在我国产业布局大多已完成,而且多数产业已出现产能过剩情况,再争取难度很大。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日许多中小企业生存较为困难,迫切需要开拓和进入新兴市场,而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又为这些国家的企业进入我国提供了最好平台和时机。上海应抓住机遇,积极引进欧美日有技术、有品牌的中小企业为我所用,争取在率先超越代工型企业发展上实现率先突破。

 

       二是在引进外资的操作方式上,要进一步借助市场化的并购模式。多年来,我国在吸引外资上主要沿用的是通过政府招商引资,用优惠的政策争取,以产能和规模扩张的增量模式,其结果造成我国引进外资以压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为代价,作为制造业大国,却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产业链处于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目前国际上吸引外资主流的方式是企业并购,是用市场化的手段,以整合企业为目标的存量模式。这也正在成为我国在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提高后,吸引外资的一个新趋势。加强跨国中小企业并购将有利于优化国内企业生产要素组合,提高企业生产率;有利于减少招商引资对政府和政策的依赖,促进政府职能转型;有利于促进国内制造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三是在利用外资的操作路径上,要依托投资基金等第三方机构。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出面收购欧美国家企业,经常引发一些政治力量的阻挠,而使并购胎死腹中。通过海外投资机构等第三方渠道收购海外企业有利于避开国外政治和法律的限制,更容易达到收购的目的。同时,海外投资机构对国际市场的了解要好于本土的企业和投资公司,在项目筛选上更具专业优势;海外投资机构先期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并购企业,实际上提供了被收购企业质量好坏的信号显示机制,有利于后续合作控制风险,这是一般只收佣金的投资银行所不具备的。

三、对策建议

       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并购国外企业十分有利,上海应主动出击。据立源投资相关人士介绍,现在美国收购企业的价格甚至要低于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时的水平;今年欧洲债务危机后,人民币对欧元相对升值5%,并购欧洲企业的价格也相对便宜。上海当前面临传统企业升级和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巨大压力,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新方式、新途径、新载体。为此,建议:

1、市有关部门和区县要抓紧研究与接触,对相关投资项目进行评估,研究其在上海落户的可行性。市政府相关部门要推动本市相关企业、区县和立源投资加强联系和接触,抓紧对4个项目在上海落户的可行性做出评估,并及时采取对策措施。比如立源的四个项目在上海都有一定的合作可能性,如环氧树脂项目可放在金山化工区、海洋工程钻井平台项目可对接振华机械、LED显示器和照明技术项目可放在松江等。另据立源反映,山东已对海洋钻井平台表达并购意向,上海也应抓紧研究和跟踪。

2、要高度关注立源类投资企业,给予它们相关支持,并探索与其进一步合作的方式和路径。立源及相关投资公司可能是今后我们“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合作伙伴,应该与重视和支持。当前,立源等风险投资公司初来乍到,对上海的情况不熟悉,但这些公司在沪业务还刚刚起步,难以被本土企业和市场所认可。对此,市有关部门讨主意对接、主动服务,适当帮助它们进行业务推广和推介,并进一步探索和鼓励本市大企业以及投资机构与其开展相关合作。

3、举一反三,进一步利用海外投资基金“借船出海”,加快本市企业“走出去”步伐。近两年,本市企业直接对外投资大幅增加,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18%,超过1981年到2004年上海对外投资的总额。但由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差异,国内企业在外投资也面对相当困难,下一步可利用立源等海外投资基金在国外项目筛选、风险控制和管理上的优势,加快本市企业“走出去”步伐。



 

[1]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宣传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