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法律援助工作,既关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公民法律意识,又关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繁荣,意义重大。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司法事务服务中心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案件质量是法律援助生命线”的工作理念,以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多措并举提升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和服务水平,有效增强了受援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规范案件办理全流程,夯实质量基石
在任城区法律援助服务大厅,前来寻求帮助的群众络绎不绝。从踏入大厅的导引咨询,到符合条件的即时审批,整个服务流程规范有序。“老板拖欠工资半年多,电话也不接,真让人着急。来这里咨询后,马上就办好了援助手续,真是及时雨!”进城务工人员赵某的经历,正是大厅高效服务的缩影。
优化办理程序:系统梳理法律援助案件从申请、受理、审查、指派、承办到结案的全流程管理。推行“首问负责制”与“轮流值班制”相结合、“点援制”与“专业匹配制”相结合,并建立重大疑难案件集体研判机制。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且材料齐全的申请,实行“当日申请、当日审查、当日指派”;特殊情形,确保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七日内完成审查并作出决定。
强化流程监管:严格落实办案指导职责,对复杂疑难案件实施全程跟踪。综合运用集体讨论、庭审旁听等方式,监督承办人员依法规范履行代理、会见、报告、出庭等职责。常态化开展案件回访工作,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全面了解承办人员服务态度及履职情况,并详实记录。目前,任城区法律援助案件回访率已达100%。
严格结案归档:严格依据《山东省法律援助服务标准》、《山东省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等规定,指派专人对卷宗整理、归档进行严格审查。坚决杜绝“仅核材料是否齐全、只做形式审查不做实质审查”的做法,将实质性结案审查贯穿日常、抓在经常,确保归档案卷要素齐全、内容完整、装订规范、归档及时,有力保障案件优质高效办结。
常态化开展办案评估,驱动质量提升
提升评估规范性:全面落实司法部关于刑事、民事、行政法律援助的服务规范,细化评估流程。围绕会见受援人及咨询解答、阅卷情况、证据运用、法律文书制作、庭审表现、法律效果等核心环节进行量化评分,持续推进法律援助质量监管向标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扩大评估覆盖率:通过严格培训考核,从全区执业律师中遴选符合条件的民事、刑事援助律师组建基础律师库,并从中优选出19名专家律师组建案件质量评估专家库。每季度组织专家对已结案卷开展同行评估,深入剖析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承办律师反馈整改意见。对办理不合格案件的律师,采取通报、约谈、暂停办理法律援助案件、退出承办库等处理措施。
实施差异化激励:树立质量优先、争先创优的绩效导向,完善激励奖惩机制。严格执行办案补贴与案件质量评估结果挂钩制度,依据“优秀”、“良好”等评估等级,差异化发放办案补贴,确保法律援助经费精准投入、专款专用。目前,任城区法律援助案件补贴发放率已达100%。
多途径赋能队伍能力,筑牢质量保障
建强专业队伍:高度重视法律援助队伍建设,广泛吸纳政治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熟悉法律援助业务的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加入。通过加强专题培训、学习研讨、工作交流,并结合案件质量要素化管理要求,引入AI赋能等现代化手段,全面提升法律援助人员的综合素养与履职能力,着力培养优秀法律服务人才。
深化专业培训:常态化开展覆盖全区的法律援助业务培训。定期邀请专家库律师开展业务研讨、在线授课、经验分享等活动,将提升案件质量与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培训内容。每季度召开案件质量监管会议,聚焦案件从受理审查到卷宗归档的各环节,明确责任分工,督促相关人员全面掌握案件承办要点与监管要素,全方位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实战能力。
聚焦群体需求:依托“法援惠民生”专项活动,联动实施“安心行动”、“法援护苗”、“法援银龄”等项目,精准服务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全面落实“绿色通道”和“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三优)服务机制,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免予经济困难状况核查。通过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线上服务等多元化渠道,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法律援助服务。(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司法事务服务中心:张艳霞、陈春花、刘洋)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