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人民法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梁相斌就法治文化宣传工作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发展,专访了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张宝欣。从事法治文化艺术工作11年的张宝欣会长,结合自身经历与实践成果,深入分享了以书画为载体传播法治精神、推动国内外法治文化交流的探索与思考。
△张宝欣会长(右)接受《人民法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梁相斌(左)专访
十一载深耕:让法治文化艺术有灵魂、有温度
“法治文化艺术不是简单的‘说教’,它得有灵魂,这个灵魂是讲政治、守正义;也得有标准,这个标准是真善美。”谈及投身法治文化事业的初心,张会长回忆道,退休后受江必新会长邀请加入行为法学会法治文化艺术研究机构,从此与这一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他认为,传统法治文化艺术兼具教化与舆论功能,而融入法治观念后,更需突出“正义性”。“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既能体现‘两袖清风’的廉政理念,又能通过书画艺术的美感让人自然接受,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北京古道兰亭艺术馆馆长强博在活动现场创作
扎根国内:让法治主题与艺术形式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法治建设的重视为法治文化宣传提供了广阔舞台。张宝欣会长带领团队策划了多场紧扣时代主题的书画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清风’系列展览就是典型,我们让书画家以荷花、青松为载体,融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既贴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要求,又避免了生硬说教。”他透露,这类作品让更多观众在艺术欣赏中体会法治精神。
面对复杂国际环境时,法治文化宣传同样能传递坚定立场。特朗普政府发起贸易战时,团队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为灵感,举办“青松风骨”书画展,借青松意象彰显党中央的决心,被评价为“紧扣中央精神,用艺术讲好法治故事”。
在“法治文化润疆”活动中,团队更是深入南疆多地,书画家们现场创作、宣传法治,将主题与当地实际结合,受到新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后续还多次受邀返疆深化交流。
△海外法治宣传活动现场
走向海外:以互动破壁垒,展中国法治形象
“很多外国人知道中国经济强,但对中国法治社会有误解。” 张宝欣会长坦言,海外法治宣传曾面临“文化隔阂”难题。为此,团队从东南亚起步,逐步拓展至欧洲,探索出“互动式交流”的有效路径。
在菲律宾,他们走进 40多个岛屿,与华人社群联动,通过书画表演激发文化共鸣;在泰国、文莱,“思路话语艺术”主题活动连年举办,让当地民众感受中国法治与文化的交融;在塞尔维亚中国文化中心,书画家现场创作的魅力吸引了多国使节参与,活动从上午持续至午后,外国友人争相交流,“这让欧洲人看到,中国文化没有‘灌输感’,而是平等对话。”
更令人动容的是中外政要的深度参与:加纳总统夫人与中国艺术家共绘作品,菲律宾八打雁省省长因活动感动,促成该省与中国陕西结好,乌克兰前总统尤先科主动收藏中国画家作品……“这些互动证明,法治文化能成为民心相通的纽带。”
深耕学术与实践: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肌理
除了艺术实践,张宝欣会长还带领团队深耕法治文化学术研究。通过筹备一年多的“法治文化艺术论坛”,他们深入探讨“法治与文化艺术的边界”:“艺术可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不能触碰法治红线,不能违背公序良俗。”
这种理念也贯穿于他的工作实践。从负责西安市仲裁委工作,到参与三峡移民外迁(20万人安置中,用清晰的法律政策化解矛盾),张宝欣会长始终以法律思维解决问题。他特别关注“农民工”群体的权益:“几亿人已是新型产业工人,该让他们在身份、待遇上获得平等尊重,这才是法治社会的温度。”
△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换届合影
展望未来:薪火相传,让法治宣传更有力量
7月28日,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召开换届大会,在谈及对新一届工作班子的期待,张宝欣会长充满信心:“他们有部队研究背景,文字功底扎实,更懂协作。希望他们继续创新形式,让法治文化‘接地气、传得开’。”
对于未来法治宣传,他建议:国内要破解“人情与法治”的矛盾,从基层抓起,让“公平”成为百姓心中的“秤”;海外要持续以互动打破偏见,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专访最后,张宝欣会长感慨:“法治不是冰冷的条文,文化艺术能让它有温度。只要坚持以文化为桥,法治精神定能浸润更多人心。”
此次专访不仅展现了我国法治文化宣传的创新成果,更为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 —— 以艺术为媒,让法治精神真正走进社会、走向世界。(张元)